光明日报北京11月23日电 记者靳昊23日从全国法院环境资源审判暨第一次环境资源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上获悉,10年来,全国法院共审结各类环境资源案件196.5万件,其中刑事案件24.4万件、民事案件137.8万件、行政案件34.3万件、公益诉讼案件1.58万件,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会议指出,10年来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网日益织密,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标杆性案件,推动环境治理法治化。如依法审理绿孔雀预防性保护公益诉讼案,采取预防性司法措施,保护绿孔雀赖以生存的家园,被联合国评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典型案例;依法审理腾格里沙漠环境污染公益诉讼系列案,督促8家企业投入5.69亿元修复受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环境污染问题得以解决;依法审理三清山巨蟒峰案,严肃追究损毁三清山巨蟒峰等破坏生态环境人员法律责任,促进名胜古迹的保护和修复。
会议强调,针对环境资源审判中存在的有的法院生态环境司法理念贯彻不到位、专门审判组织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要立足司法职能保障人民群众在健康、舒适、优美生态环境中生存发展的权利,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司法裁判积极回应民生关切,把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发力点,进一步健全环境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制度,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环境权益。
会议要求,完善环境资源审判体制机制,全方位构建生态环境保护诉讼体系,整合发挥环境资源刑事审判惩治和教育功能、民事审判救济和修复功能、行政审判监督和预防功能,完善环境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国之治”。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24日 03版)
[ 责编:孙宗鹤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写在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