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北京2月18日电(记者靳昊)最高人民法院17日发布意见,要求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司法服务,把司法服务“双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减污降碳、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意见提出,审理温室气体排放民事侵权案件和大气污染防治行政、刑事案件要坚持生态修复优先,处理好固碳和增汇的关系;审理适应气候变化行政补偿案件,要支持行政机关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审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案件,要强化企业环境责任意识,依法披露环境信息,有效遏制资本市场“洗绿”“漂绿”不法行为。
为依法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意见提出,审理涉高耗能、高碳排放企业生态环境侵权案件,要引导企业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在审理可再生能源案件方面,意见要求妥善处理好沙漠、戈壁、荒漠等生态环境保护和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等建设用地需求之间的关系,引导和推动电力企业增强促进碳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提升电力系统对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消纳能力,推动能源高效、清洁利用。
近年来,随着全国碳市场和试点地区碳市场履约交易的推进,涉碳交易纠纷案件呈现类型新、数量逐年增多的特点。意见提出,审理碳排放权交易案件,要依法明晰碳市场交易相关主体之间的权责,推动提高市场流动性、形成合理碳价,增强企业碳减排动力。审理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案件,要支持行政机关依法对部分企业虚构、捏造、瞒报、漏报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行为进行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据了解,我国签订《巴黎协定》以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一审审结涉碳案件近112万件,其中涉能源结构调整案件90万件,占比80.4%。最高法当日还发布了司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典型案例,包括比特币“挖矿”服务合同、温室气体排放环境侵权、水泥产能指标转让合同、碳排放配额清缴行政处罚、破坏环境监测计算机信息系统、滥伐盗伐林木碳汇赔偿等内容,均为近年来环境资源审判中的新类型案件。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19日 02版)
[ 责编:陈畅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上一篇:少些“一次性” 多些“可循环”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写在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网购“售后理赔”藏陷阱 新型诈骗引流手段如何让退货变“入坑”?
央广网北京7月14日消息(总台记者韩雪莹 任梦岩俞翔)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对于消费者来说,网购商品遇到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