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重庆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连任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与此前相比,刘希娅这一届的代表履职愈发专业,更加精准。
履职5年来,刘希娅提出6份议案、46份建议,内容涉及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减负提质、未成年人保护、评价改革、教育均衡、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经费等问题。履职期间,她还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参与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法工作,参加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通过前评估会、最高人民检察院“防治校园欺凌”等专题讨论10余次。
从教育到司法、监察、人社等不同领域,从法律政策顶层设计的意见征询到参与公共事务监督与治理,刘希娅提出的建议落地有声。
持续关注“双减”工作
“‘双减’减的不是成绩不是质量。”
“真正的教育不应该依赖刷题与时间的堆砌。”
“教育就是要有因材施教的策略和有教无类的情怀。”
2022年妇女节这天,刘希娅走上全国两会“代表通道”,回答了《法治日报》记者有关“双减”的提问,这也成为她难忘的履职回忆。
早在2018年,刘希娅就提出了《关于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的建议》。之所以提出这份建议,是因为刘希娅在调研中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有关校外培训机构带来的群体性焦虑。孩子们不是在上补习班就是在上补习班的路上、人人学奥数、睡眠和运动严重不足等现象让刘希娅忧心不已。
2019年、2021年,刘希娅两次提出加快落实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建议。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其中采纳了刘希娅提出的“校外培训机构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从事学科类培训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并将教师资格信息公布”等多条建议。
“双减”政策自出台以来,在全国范围有力推进,打破了群体内卷、社会焦虑的剧场效应,有效遏制了基础教育领域短视化、功利化现象带给孩子们的身心伤害,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让身处教育界的刘希娅倍感振奋和鼓舞。
目前,“双减”已经进入攻坚期。2022年,刘希娅又提交了13份与落实“双减”政策相关的建议,目的就是为进一步推动“双减”政策落地,全面优化孩子们的学习生态。
只要是涉及孩子的事情,就都是刘希娅心中的牵挂。
为素质教育建言献策
刘希娅从教30余年。这些年,她切身感受到全国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作为一名教育领域代表,刘希娅在履职中尤其注重立足本职岗位,提出有助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有效落地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五年来,刘希娅利用周末、寒暑假的时间,先后深入近20个省市的城市、乡镇、村小走访调研,还陆续开通了“希娅分享”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号、百家号、头条号、抖音号等自媒体平台账号,每年就议案建议广泛征求意见,她的一些建议吸引网友展开热烈讨论。刘希娅也曾收到反对意见甚至负面留言,但在她看来,这些反对意见有助于她听到更多声音,了解更多情况。此外,利用这些平台,她还先后发表“两会”相关内容近300条,阅读量近6000万人次。
履职以来,刘希娅的议案建议都通过实实在在地聚焦调研了解到群众的急难愁盼,真实地反映周围群众的诉求,推动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的解决。规范校外培训、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保障未成年人权益、完善考试评价机制……看到自己提出的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并最终转化为政策措施落地实施,刘希娅深受鼓舞。
新履职路担负新使命
2022年是刘希娅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第10年。
这些年来,刘希娅的一个突出感受就是,在对办理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过程中,无论是响应速度还是执行力度,都彰显了国家对人大代表的高度重视。
“群众的意愿和呼声,通过代表反映出来,再经过民主决策程序成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真正的问计于民、问策于民。”谈及这些年的履职感受,刘希娅认为,作为人大代表,既要自上而下关注党和政府的重要方针政策落地,也要自下而上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调研收集真问题,建言献策发出真声音,如此才能有力地推动社会发展。
不久前,刘希娅再次连任,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她将踏上自己的又一个5年履职路。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刘希娅心中已经有了很多的打算,她将继续关注教育中事关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焦点、难点、痛点问题,着力家校社联动等关键环节提出议案和建议。这位老代表又赋予了自己新使命。
记者手记
刘希娅在各网络平台上的粉丝近100万,可谓“网红校长”。记者也关注了她的一些账号,经常看到她在网上分享一些教育方面的文章和消息动态,给家长提出了不少“干货”建议。从教30余年,在刘希娅的眼里,每一名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作为教育界的人大代表,她觉得自己的初心使命,就是通过尽心履职为孩子们“鼓与呼”,全方位激发孩子们的潜能,让每一名孩子都能成为闪闪发光的自己。又一次连任人大代表,相信这一次,刘希娅也会再次交出满意的“履职答卷”。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下一篇:设医疗卫生系统不良记录数据库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写在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0.01%虚假训练文本可致有害内容增加11.2% 警惕人工智能“数据投毒”
国家安全部今天(5日)发布安全提示文章,人工智能的训练数据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其中不乏虚假信息、虚构内容和偏见性观点,造成数据...“两高一部”发布意见 调整涉“两卡”帮信罪“情节严重”认定标准
光明网北京7月28日电 (记者 孙满桃)为依法打击帮信犯罪,斩断电信网络诈骗等信息网络犯罪的上下游链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翻炒医保旧谣 谎报地震预警 伪造警情通报 网信、公安严打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
7月网络谣言主要集中在公共政策、突发事件、社会民生等领域,假冒权威、凭空捏造,使用AI合成不实图片和视频,误导公众认知,污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