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卷
□ 本报记者 范天娇
□ 本报通讯员 仰孝应
一张普通的网络截图,一旦标榜为“数字藏品”,身价就能从几块钱炒到成百上千元。不少玩家经不住“高额回报”的吸引而“入圈”,直到钱打了水漂才发现自己实际是入了“坑”。
记者近日从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获悉,蜀山公安分局破获了这样一起以发行“数字藏品”为幌子的诈骗案,抓获7名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额200多万元。
据了解,数字藏品是一种数字化资产,即使用区块链技术,对特定的作品、艺术品和商品等生成数字凭证编码,确定权益归属,并在保护其数字版权的基础上,实现数字化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
受害人朱先生就是一名“数字藏品”玩家,于2022年8月加入某平台的藏友微信群中。在这个藏友群里,不仅会有群友推广、介绍和讨论“数字藏品”,还有很多“成功人士”晒单,声称通过该平台的“数字藏品”挣到了很多钱,甚至有人还用赚到的钱买了一辆车,这令朱先生心动不已,赶忙向群友取经。
这时,一名自称该平台公司“官方工作人员”的客服开始向朱先生推广藏品,并承诺涨幅空间大,有机会获取高额回报。为了打消朱先生的顾虑,客服还表示即便是贬值了,还会由公司来兜底,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经不住诱惑,朱先生便花了数千元购买了该平台公司的“数字藏品”。
得知藏品的价格越来越高,朱先生也越来越兴奋。然而好景不长,几个月后,“工作人员”借技术原因、公司休息等借口,称要关闭市场整顿,无法进行交易。与此同时,群里的“工作人员”和“成功人士”也突然全都失联,朱先生这才惊觉上当了,赶紧向警方报案。
合肥市公安局蜀山分局民警通过调查发现,该平台公司其实是一个打着发行、交易“数字藏品”幌子的诈骗团伙,其谎称所发行的“数字藏品”系“大师名作”,实际上都是来自一些普通画手的作品,以及直接从互联网上截图拷贝的图片,没有任何收藏价值和实际价值,也无法适用于任何场景。
办案民警介绍,该平台公司既是平台方,又是发行方,以“空投”也就是免费赠送的方式或者以低价将其持有无任何价值的图片在平台上进行定量首发,鼓动普通投资客购买收藏,公司内部保留一部分发行份额在虚拟账号上。
之后,公司运营团队通过价格干预、肆意炒作,以掌握内幕、承诺回购、限量发行等骗术造成饥饿营销的假象,诱导投资者争先买入,并在平台开启的二级市场,渲染“数字藏品”的价值,利用投资客“追涨”的心理,鼓动投资客与投资客之间进行交易。
“他们还会在平台上策划合成、赠送活动,比如合成就是让投资客购买指定的几幅画就可以合成出一个新的图片,持有这个新的图片就可以在平台下一次的首发活动中获得‘优先购’或者‘空投’等权益,通过一系列营销手段渲染图片价值,让投资客对图片的价值产生错误认识,使之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不断攀升。”办案民警介绍说。
等到藏品的价格被迅速拉高后,该平台公司再将留下来的份额“空投”到自己的自持账号上,冒充投资客将图片以高价挂出,实现高位套现,同时关闭其他投资客的卖出通道,实现诈骗投资客钱财的目的。
办案民警说,能被称为“数字藏品”要具备一定条件,且发行“数字藏品”也需要具备相应资质。然而,这些诈骗团伙在完全不具备资质的情况下,私自搭建平台,极力夸大、渲染“数字藏品”的投资价值,其本质就是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支付老投资者的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该投资能不断赚钱的假象。而投资客普遍比较年轻,对“数字藏品”缺乏认知,在利益诱惑下盲目跟风,从而掉入骗局。
目前,警方已将该平台公司创始人、程序员以及客服人员等7人抓获归案,核实客户端用户100余人,亏损共计250余万元,公司非法获利40余万元。涉案犯罪嫌疑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当中。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写在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如何把好孩子研学路上的安全关?专家建议厘清责任清除“霸王条款”设立刚性准入标准
安全预案缺失、师资参差不齐、合同暗藏“霸王条款”……《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当前火热的研学市场背后,潜伏着诸多安全隐患。...“换脸变声”诈骗、设备偷窥偷听——如何提升防范意识保护个人隐私
利用“AI换脸”伪造身份、智能设备“偷听”、摄像头被操控……AI生成视频、智能管家、刷脸支付等新技术让生活更便利的同时,也隐藏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