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我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1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知识产权助力精准扶贫”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独特优势助力精准扶贫举措,通过专利技术强农、商标品牌富农、地理标志兴农,探索出将知识产权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融合、共发展的有效路径。
就此话题,本报邀请部分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代表撰写文章,畅谈他们投身知识产权扶贫的切身体会和经验得失,以典型事例见证知识产权扶贫攻坚的辉煌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独特优势,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全面小康的基础打得更牢、底色擦得更亮。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位于湖南省西北边陲,属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县347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47万,其中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2.6%。桑植县1986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贫困发生率高达28.28%,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国家知识产权局从1994年起派工作组入驻桑植县帮扶,26年来,扶贫工作组和桑植县委、县政府密切协同脱贫攻坚,充分利用知识产权行业优势,逐步形成了以产业扶贫为核心,以地理标志产品培育为主要着力点,以“建设一个品牌、带动一方产业、稳定一份收入(建品牌、带产业、稳收入)”为目标,打造“质量高、发展快、模式好”地理标志产品,帮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促进地方扶贫产业提质增效,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也探索出了一些可推广的有益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质量高。桑植县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气候温和适宜,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生态多样性更是全国有名,具有地标特征的农产品较多,地理标志工作具有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国家知识产权局扶贫工作组在桑植县一直将地理标志培育作为推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获得地理标志保护后,农产品价值明显提升,发展加快,比如“桑植白茶”先后获第十一届“中华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湖南省“一县一特”农产品优秀品牌,湖南茶叶精准扶贫十大品牌,“湖南茶叶千亿产业十大创新产品”“袁隆平特别奖”等多项荣誉。
二是发展快。目前,桑植县共培育了“张家界大鲵”“桑植魔芋”“桑植蜂蜜”和“桑植白茶”4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及“桑植萝卜”“张家界大鲵”2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拥有量居张家界市首位。与此同时,“桑植粽叶”“桑植油茶”已进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请程序。“桑植白茶”茶园面积发展到7.9万亩,大小茶叶加工企业46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家,规模以上企业6家,拥有“桑植白茶”“西莲云雾”“三鹤园”等多个品牌,2019年产值达2.28亿元。桑植县拥有天然粽叶林面积约27万亩,粽叶种植面积近2万亩,产值超过2.2亿元。茶叶、粽叶两个产业的年产值达到4.5亿元左右。2020年,“康华粽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光明日报》在报道《“两片叶子”富了一个县,湖南省桑植县走出了知识产权扶贫路》中对粽叶和茶叶总结了两句话:“点叶成金,粽叶成了脱贫致富叶;白茶扶贫,茶山摇身变‘金山’。”
全县现在有4万农民采植粽叶,至少带动了1.2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年销售冷冻粽叶13亿片,干粽叶3000吨,冷冻粽叶的销售量占全国市场的70%,干粽叶占全国市场的20%。茶产业在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以后也得到迅速发展,大约覆盖了全县建档人口30%,全县现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5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43家,家庭农场386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3家。
三是模式好。在地理标志产品的社会引领和带动下,桑植茶叶、粽叶等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收益分红、参与劳务等多种形式,形成了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与“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也建立了与贫困户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迅速提高,特色产业的规模化迅速提升,为扶贫产业的全覆盖、农民收入稳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真正实现了“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独特优势,不仅为助力精准扶贫、顺利脱贫产生了显著作用,对桑植未来经济发展仍将起到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知识产权助推桑植产业发展、经济振兴的步子已经迈开,下一步,桑植将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下,继续强化知识产权工作,持续运用好专利、地理标志和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围绕“源来桑植”区域公共品牌,打造知识产权精准扶贫的世界样本,切实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桑植广大党员干部、各族群众共同做大做强产业扶贫事业,实实在在造福百姓、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作者系桑植县委副书记、县长;国家知识产权局驻桑植扶贫工作组组长、桑植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新晋高速韩口隧道项目创新运用“BIM+”技术 为高难度工程装上智慧“大脑”(新视点) 本报记者 邱超奕
头顶是悬崖峭壁,脚下是狭窄便道,眼前是重重迷雾……位于太行山南麓的河南辉县市轿顶山山腰上,一项高难度工程正在紧张推进,这就是由...银行以企业专利权为质押 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本报记者 屈信明
(责编:林露、李昉)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在京召开 部署2021年八个方面重点工作
人民网北京1月22日电 (记者林露)记者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21日在京召开。本次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举行,回...我国将于今年上半年发射空间站核心舱 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进入关键实施阶段
本报北京1月5日电 (记者余建斌)我国计划今年上半年发射空间站核心舱,而后接续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目前,核...“十三五”期间新增减税降费累计将达7.6万亿元左右—— 为企业减负 为创新加油(大数据观察) 本报记者 王 观
核心阅读 “十三五”期间,减税降费持续加力升级,税收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为企业发展减负。多次优化调整鼓励创新的政策,新动能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