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院网讯(吴鹏 汪建民)12月20日,湖北省麻城市人民法院东木法庭通过网络开庭审结该院首例“待售商品车辆贬值”保险代位求偿权纠纷案件。
2021年4月21日,吉林某物流公司承运的乘用商品车运输过程中,在行驶至沪蓉高速木子店服务区时,徐某驾驶的货车与其发生侧面刮擦,造成车上承运的乘用商品车受损。经交警部门认定,徐某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涉案商品车的承运驾驶人不承担事故责任。事故发生后,对涉案商品车进行了损失鉴定,吉林某物流公司向投保的某保险吉林公司申请保险代位追偿,并签署《权益转让书》,某保险吉林公司赔付了涉案商品车全部损失。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原告某保险吉林公司将徐某及其车辆投保的某保险江阴支公司,诉至法院,请求判决两被告赔偿原告保险赔偿金45572元。
东木法庭庭长丁保江受理该案后,考虑到原告远在吉林省,两被告分别在江苏不同两地市,鉴于疫情防控要求,承办法官丁保江与三方沟通协调后,一致同意互联网开庭审理。
法庭经审理认为,被侵权人财产权益受到损害的,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三方当事人对交警部门认定的事故责任无异议,故两被告徐某及其车辆投保的某保险江阴支公司应对本次交通事故遭受的损失承担全部赔偿责任。本案的争议焦点为:车辆贬值损失是否应予以支持?
法庭查明,原告某保险吉林公司出具《公估报告书》,评估该车辆贬值损失金额为45716元,但该商品车实际降价为44572元,且原告赔付车辆贬值损失也是44572元。本案事故受损车辆并非作为交通工具使用,而是作为商品使用,其交易价值应当为其直接价值体现,车辆在遭受外力损伤的情况,即便修复也必然降低其交易价值,该交易价值贬损应当认定为直接损失。因此,事故造成的商品车损坏,给财产权益造成损失,是客观实际存在且必然发生的,原告要求予以赔偿,于法有据。《公估报告书》充分考虑了车辆损害前以及维修后售价,消费者对事故修复车辆心理预期及商品折扣等多种元素,确定贬值损失金额,分析论证客观充分,可以作为受损商品车价值贬值的依据。故判决由被告某保险江阴支公司在交强险和第三者责任险等保险限额范围内,赔付原告44572元,驳回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上一篇:跨省解纠纷 一日调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