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晨熙
当下在小学生中最流行什么玩具?非“萝卜刀”莫属。所谓“萝卜刀”,是由塑料制成的仿刀具玩具,因其外形酷似胡萝卜,能借助自身重力实现刀体滑动,也称“重力萝卜刀”。
“此类仿刀具玩具是否存在安全风险隐患?”不少家长对于“萝卜刀”的风靡感到担忧,一些商家在营销中使用含暴力色彩的宣传话术更是令家长担心学生会因此产生暴力倾向。
“此类受众群体为未成年人的网红玩具应当引起各方足够重视。”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药品、玩具、用具和游戏游艺设备、游乐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因此,相关部门应对市面上的“萝卜刀”产品进行严格排查,确保符合安全标准,产品在宣传时也要杜绝出现暴力等内容。对于此类可能含有一定危险隐患的玩具,学校和家长也应积极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认识并使用。
“萝卜刀”存在安全隐患
先用手指将刀柄打开一个小缝,然后向下一抖手腕,伴随着一声清脆的响声,刀片自动弹出,再一抖手腕,刀片迅速收进刀柄……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三年级学生康康(化名)向记者熟练展示着“萝卜刀”的各类玩法。之所以拥有如此娴熟的技术,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他几乎“刀”不离手。
康康的父亲冯磊告诉记者,自从九月份开学后,儿子就受班里同学影响而迷上了“萝卜刀”。用孩子的话说,“大家都有,我没有就没人和我玩了”。考虑到就是一个塑料玩具,冯磊就在网上给孩子买了一把,没想到孩子不仅天天沉迷于“耍刀”,还经常对家长做出戳、刺等动作。
“‘萝卜刀’的玩法很像港片中那些‘古惑仔’手中拿的蝴蝶刀。”冯磊担心,孩子从小接触这类刀具玩具会养成不良习惯。虽然玩具是塑料做的,但还是有刀尖,一旦戳到眼睛等部位,后果不堪设想。
有冯磊这种担忧的家长并不在少数。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萝卜刀”后,出现大量商家,价格从几元钱到几十元钱不等,其中销量高的店铺月销量高达“10万+”。在不少店铺下方留言区,有家长表示担心,认为此类刀具玩具存在安全风险隐患,孩子长期“玩刀”也容易滋生暴力心理。还有家长表示,虽然刀具是塑料材质,但有些做工很粗糙,塑料上的毛刺甚至会划破皮肤。
针对“萝卜刀”的“威力”,有媒体进行过测试,结果显示,塑料刀尖稍微用力便能穿破白纸或扎入苹果,力道再大些甚至可以扎破矿泉水瓶。康康也向记者透露,曾经有同学拿着“萝卜刀”扎他的脑门,弄得他的脑门红了好几天。
记者注意到,随着“萝卜刀”日渐走红,线上线下还出现了一些“变动款”产品,除夜光款、灯光款等类型外,有些店铺为了增加手感推出了加重版萝卜刀,采用金属材质制成,还有些店铺推出巨型萝卜刀,整体展开长度达40厘米。
“儿童玩具一个最基本的底线就是要保障使用安全,这些玩具必须符合国家相应标准,保障产品质量。”陈音江指出,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玩具,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不得危害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一些危险性更强的款型,显然不符合相关标准,有关部门应加大排查力度,确保生产、销售的产品符合安全标准,检查商家是否证照齐全、是否存在销售“三无”产品等问题,对于违法违规生产、销售行为要依法严厉打击。
不良营销恐涉嫌违法
“亮出你的‘萝卜刀’一刀制敌!”“看我刀了你”“看谁不爽就刀一下”……尽管贩卖“萝卜刀”的商家都在宣称这是一款解压玩具,但记者发现,无论是在视频宣传还是文字宣传中,商家几乎都用到了戳人、刺人等含有暴力色彩的表述。
在短视频平台中,也有不少所谓“萝卜刀”使用教学视频,经常模仿捅、刺、扎、砍等动作,有些甚至直接出现用“萝卜刀”捅人、抹脖等画面。
“这些宣传导向都是有问题的,未成年人很容易受流行语的影响。而且,他们认为这些‘教学’视频是大人制作的,那就是对的、好的。”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来兵认为,电商平台或短视频平台在审查相关视频及宣传语时应严格禁止商家将这种含有暴力倾向的不良引导用在商品宣传中。此外,在刘来兵看来,通过玩具让孩子活跃身心、强身健体没有问题,但宣传方向不应是让人用刀来解压、泄愤,这是错误的思想导向,即便解压也应当用更健康的方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未成年人正值识别能力、认知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有的孩子如果产生错误认知,认为其他刀具也可以这样玩,在使用真实刀具时,也把其作为玩具向同学、家人挥舞,后果不堪设想。
在陈音江看来,此类仿刀具玩具相比其他儿童玩具而言,更需注意避免产生不良暗示,因此商家这些含有暴力色彩的营销宣传相比“萝卜刀”本身危害性更大。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淫秽、色情、赌博、迷信、恐怖、暴力的内容。商家为博眼球赚流量故意使用此类宣传营销手段已涉嫌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广告法等法律规定,相关部门应对此严格整顿。
陈音江指出,商家要严格履行自身职责,不仅在营销宣传时要杜绝暴力内容和错误示范,还应明确产品禁止使用的情形等。此外,电商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也应对涉及此类产品的相关视频和文字等内容严格把关,及时删除或屏蔽含有暴力色彩等不良内容,避免错误引导持续扩散。
家校联合引导是关键
小小的“萝卜刀”究竟能产生多大危害?在不少家长质疑“萝卜刀”可能给孩子带来种种不良影响的同时,也有部分家长认为,这仅仅是一款有助于锻炼孩子手指、解闷的小玩具,孩子大多是跟风购买,不必“上纲上线”。
对此,北京市大兴区某小学教师梁旭结合实际工作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萝卜刀”作为一款塑料仿刀玩具,使用不当确实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但堵不如疏,关键在于学校和家长的正确引导。
梁旭所教的班级中也有学生玩“萝卜刀”,她发现相比用刀去互相比画着玩,更多学生是在用这种方式“找组织”,因为此类小玩具在学生群体中极易引发效仿行为,一旦班里有同学拥有,很快可能班中大部分同学都会有。在此情况下,如果直接对其进行禁止反而可能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学校和家长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
梁旭曾就“萝卜刀”问题和如何正确使用开了一次班会,特别说明不论是刀类玩具还是枪类玩具,只要是锐器有尖角的物体都不能冲人做出刺、戳等动作,一旦发生危险,不仅会给受害者带来痛苦,自己和家长也要承担相应责任。同时明确提出在校期间不能携带此类玩具,一经发现将暂时没收,放学后归还。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加强了家庭保护部分,对监护人的监护职责进行了列举加兜底式规定,要求对未成年人进行安全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等。
梁旭就不允许学生携带“萝卜刀”到校的情况在班级的微信群中对家长作了说明,并希望家长在家中能正确引导孩子认识并使用此类玩具,同时可以借由此类玩具向孩子讲解刀具等锐器可能对人身带来的危害,让他们在不能有“加害”之心的基础上也要有防范之心。
事实上,不仅是当下大热的“萝卜刀”,此前曾在学生群体中流行的“磁力笔”“水晶泥”等网红玩具文具也都被曝出可能成为伤害儿童的“利器”。
对此,陈音江指出,当前很多网红产品主打“猎奇性”,但其安全性却大打折扣,特别是在未成年人手中,更可能因操作不当引发危险。因此家长在为孩子购买这些玩具文具前应当作一定了解,并关注相关产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及时告知孩子正确的使用方法。监管部门也应加大对此类主要使用群体为未成年人产品的监管力度,确保生产、销售的此类产品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及时对市面上的违规产品进行查处。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上一篇:赓续红色基因 做矛盾纠纷解铃人
下一篇:提高服务精准度和精细化水平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写在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荨麻疹才讲一半,主播喊买“5号产品” 记者调查医生“科普”外衣下的带货生意
漫画/李晓军 本报记者 孙天骄 本报见习记者 丁一 本报实习生 张鸿儒 “荨麻疹吃什么药?”直播间内,一名认证为“皮肤病性...多部门推动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 精准介入压实“甩手”家长监护责任
本报记者 董凡超 2022年11月10日,17岁的小强(化名)在学校计算机教室内盗走他人价值5800余元的手机一部。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满后...假医生污染网络医疗信息环境 专家呼吁:未通过认证账号不得发布任何医疗视频
本报记者 文丽娟 本报实习生 高紫琦 一件网购的白大褂,一个伪造的胸牌,一段精心编排的话术——网络直播间里,假医生们以此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