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上海市民近期反映,在一些社交软件上,有人在拿公民个人隐私信息做着不法生意:只需要提供一个手机号码,与该号码相关联的快递、外卖等详细信息都能查到。记者与一名提供该服务的人员取得联系,做了两次“实验”,细思极恐。(12月25日顶端新闻)
记者亲测发现,将一个手机号码提供给对方并付款委托其调查,几个小时后,就收到此前快递订单的照片及详细物流信息,且相关信息准确无误。记者又通过付款拿到另一个指定手机号码的某外卖平台的外卖记录,所有订单地址、价格、单号都能一一对上,连用户给商家的备注都一览无余。由此可见,市民反映的情况属实。
这种现象让人诧异。一般来说,只有负责相关订单配送的快递员、外卖员才能看到消费者个人信息。某快递物流网点的工作人员也肯定地表示,“无关的外人不可能知道你的个人信息”。然而,记者通过付费和手机号很容易查到公民个人隐私,当然会细思极恐:一旦公民个人隐私通过如此简单的渠道就会被泄露贩卖,后果不堪设想。
提供这种查询服务的人员,究竟以何种手段获得公民相关个人隐私,令人好奇。有专家分析认为,相关企业数据库的保护级别和要求都比较高,除了数据库遭到外部攻击、内部人员“监守自盗”,对外接口往往也会成为数据泄漏的环节。也就是说,凭一个手机号可查公民个人隐私,不外乎通过这三种泄密途径。但具体是通过哪一种途径,还有待调查来证实。希望有关部门以媒体报道为线索尽快查清个人隐私保护漏点。
就目前情况看,至少给我们带来三种警示:其一,相关行业企业对用户个人信息保护仍然存在漏洞,致使通过一个手机号就能“收割”多种公民隐私。其二,相关行业企业储存的用户个人信息亟待建立健全销毁机制。即公民个人信息使用后及时销毁才能减少外泄。其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活动花样翻新,亟待完善治理。
近些年来,我国通过完善法律体系,比如在民法典中强化个人信息保护,专门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开展了“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专项行动,对不法分子形成了有力震慑。但要看到,受经济利益驱使,某些人仍然通过侵害公民个人信息权益进行非法牟利。
希望新闻中提到的相关行业企业,尽快汲取教训“查漏补缺”进行整改。相关部门闻讯后,既要深入调查不法分子通过哪些手段获得公民个人隐私,也要约谈相关行业企业督促整改。对于提供个人隐私查询服务的机构和个人,更要依法追查予以严惩。因为这种行为是通过非法手段贩卖个人信息,明显触犯了相关法律条款。
网络信息化时代,公民个人信息很容易沦为“唐僧肉”。无论是网民,还是媒体,或是有关部门,都应该对侵害公民个人隐私的违法犯罪活动新现象新问题保持敏感,要及时发现及时举报及时依法查处,共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网。
羊城晚报 冯海宁
[ 责编:孙满桃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写在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