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十周年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浙江省湖州市人大常委会以“立良法、促善治”为主线,在生态文明建设、基层治理、民主立法等领域探索创新,形成了具有湖州辨识度的地方立法实践样本。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跟随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室和办公厅新闻局组织的采访报道组走进湖州。
十年间,从率先在全国出台绿色金融促进条例到乡镇街道备案审查突破“最后一公里”,从“立督融合”机制到“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民声传递,目前,湖州现行有效地方性实体法规共22部。每部法规都带着山水灵气与民生温度,一个个鲜活案例诠释着地方立法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
特色立法:让绿水青山与民生福祉共舞
“桑茂蚕壮,鱼肥塘清。”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是中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最大、最集中且保留最完整的区域。2018年4月,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近日,在南浔区桑基鱼塘边,一位桑基鱼塘相关企业负责人当着记者的面算了一笔生态账:“我们这里的人爱吃鱼,以前鱼价每斤最高十几元,现在,我们按生态标准养殖,每斤生态鱼能卖到40多元,还经常供不应求。”不仅如此,鱼文化节、桑基研学每年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
这些变化,得益于《湖州市桑基鱼塘系统保护规定》的施行。这部法规将有着2500年历史的桑基鱼塘纳入法治化轨道,不仅明确了保护范围和措施,更创新性地规定了“生态补偿+产业融合”机制,让“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养鱼”的古老智慧在现代法治框架下焕发新生。
湖州的特色立法始终紧扣“生态立市”战略,构建起“1+N”生态法规体系,以《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为龙头,先后配套制定大气污染防治、绿色金融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等10部法规。其中,《湖州市绿色金融促进条例》将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实践经验上升为法规规范,创设了“碳效贷”“绿色债券”等制度,被评为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最优规则”。截至2024年,全市绿色贷款余额突破3000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达28%,为生态经济发展注入金融“活水”。《湖州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则通过“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等六大路径设计,推动当地乡村旅游文旅融合产业从“数量扩张”转向“品质提升”,2024年全市乡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3%,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美丽经济”的甜头。
为让法规从“纸面”落到“地面”,湖州创新建立“立督融合”机制。建立宣传贯彻清单制度,每部法规均建立“应当配套规范性文件”“建议政策制度”以及“定性定量定时要求事项”三张清单。截至目前,已为15部法规列出35项配套文件、162项政策制度和70项定性定量定时事项。同时,还建立重点条款解读制度、法规专业评述制度以及定期研讨普法制度。这种“立法—监督—宣贯”的闭环设计,让每部法规都成为推动治理升级的“利器”。
备案审查:筑牢基层法治“最后一公里”防线
作为全国率先开展乡镇街道备案审查立法的城市,湖州的实践颇具突破性。2024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第一次举办全国性备案审查工作座谈会。会上,湖州作为地市级代表,就乡镇备案审查工作进行了经验交流。
2022年,湖州市人大常委会经审查发现,5个乡镇、街道出台的11件行政规范性文件存在不适当问题22个,随即推动专项清理,促使这些文件修改或废止。
2023年4月,湖州被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确定为乡镇街道备案审查规范化建设全省唯一试点,让基层规范性文件不再“任性”。比如,某乡镇《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民建房规范化管理助推乡村振兴的意见》规定每年10月集中审批农民建房申请,损害农民建房权益,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对这一错误做法进行纠正的同时,积极推动了“随时申请建房,随时审批”机制的建立。
2025年7月,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国率先制定基层备案审查地方性法规——《湖州市乡镇街道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以“小切口”地方立法书写备案审查“最后一公里”的“大文章”。这部法规细化合法性审查标准,划出乡镇街道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红线”,明确了“主动审查、依申请审查、专项审查”等五种审查方式。
与此同时,数字化赋能让备案审查更高效。湖州依托省人大备案审查系统,推动实现全市72个乡镇人大主席团、人大街道工委报告备案审查工作全覆盖。
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同样关键。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建立“专家库+联群网”机制,各区县人大选聘48名法律专家组成5支队伍,下沉指导乡镇审查工作,还组织乡镇人大代表、街道议政员参与审查、提出意见;每季度开展“备案审查大家谈”,通过案例研讨提升业务能力。
此外,湖州人大常委会还指导南浔区人大常委会发布全国首部地方技术性规范《乡镇(街道)人大机构备案审查工作规范》,专门形成乡镇街道人大备案审查规程、交办规定以及流程图、备案表等,让基层审查人员“按图操作”。这种“制度+技术”的双重保障,使备案审查成为基层法治的“防火墙”,基层治理的法治底色愈发鲜明。
基层立法联系点:让民主立法扎根田间地头
湖州是一座有着民主法治基因传承的城市。
2023年12月,安吉县人大常委会被确定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浙江省第二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2024年以来,累计就全国、省、市10余部法规草案,整理上报400多条意见建议。
湖州现有23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形成“全域覆盖、上下联动”的网络。这些联系点不仅是立法“信息源”,更是民主“直通车”。“线上+线下”结合拓宽了参与渠道。线上依托“联群网”数字平台,群众扫码即可提交立法意见;线下通过“代表联络站”“代表会客厅”等载体,让立法走进寻常百姓家。
专业性保障让民意更有分量。湖州建立“联络员+信息员+专家”的专业队伍,1600余名信息员遍布各行各业。不久前,在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征求意见时,安吉联系点邀请竹农、环保企业主、法官等共同研讨。这种“原汁原味收集+专业规范转化”的模式,让基层声音既“保真”又“提质”。
十年间,湖州地方立法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绘就了山水间的幸福图景,成为湖州以制度创新推动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写照。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