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酒后驾车害人害己、积弊已久。从2011年醉驾入刑实施以来,在严厉打击惩治酒驾醉驾的高压态势下,酒驾现象大幅下降,“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逐渐成为人们共识。可总有一些人心怀侥幸,三杯酒下肚后就把“酒后不开车”抛到脑后。这样的侥幸可能会偶尔逃避查处的“幸运”,但终究难逃法律制裁。
事实上,酒驾醉驾的后果远不止于所需承担的违法责任,还有代价高昂“三笔账”。
首先算一算“时间账”。依据法律规定,酒驾不但要吊销驾驶证,而且再次取得驾驶证需要5年时间。如果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从5年时间到终生不能取得驾驶证,意味着一个人将至少5年、长则一生不能再开车,这个时间代价无疑是巨大的,实在不值得。
其次算一算“经济账”。最直接的经济代价是酒后开车受到的经济处罚。依据相关法律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几千元罚款是直接可观可感的经济代价,有人可能对此无所谓。可是还有更大的“看不见”的经济代价却容易被人忽视。比如,因酒驾导致5年甚至终身不能取得驾驶证,那么,如果必须要开车,只能让家人帮忙,或者花钱雇请驾驶员,这里面导致的经济代价,虽然不是直接可见的罚款,但相比几千元罚款,显然要高昂得多。
最后算一算“事业账”。醉驾入刑后,酒后开车不再是教育了事,而是戴上手铐,担负刑责,轻则拘留,重则判刑。面对这一结果,一个人的声誉不但会受到影响,其事业发展更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如果是国家公职人员或是公众人物,由此导致的声誉和职业代价就更大。公职人员酒驾除了醉酒驾驶的处罚外,还将受到开除公职等党纪政纪处罚;公众人物酒驾将使其公众形象一落千丈,导致其事业毁于一“醉”。即便是普通人酒驾,其单位也可能会对其进行降职、降薪等惩罚。
除了“醉上加罪”的法律惩罚,再加上酒驾的“三笔账”,便能认清酒驾的代价是多么高昂。因此,每个开车人都应在端起酒杯前,抛弃侥幸,自觉做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员工遭遇线上加班怎么办 北京三中院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保障劳动者权益
近年来,随着经济形态的多样化和用工方式的革新,劳动者休息休假权受侵犯的现象呈现出复杂化、隐蔽化特点。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