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口罩,却抱着“富贵险中求”的侥幸心理予以销售。4月9日,这起销售假冒“飘安”牌口罩案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并宣判,被告人郭某清、黄某鑫因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并处罚金。
郭某清、黄某鑫分别是深圳市某大药房公司法定代表人、运营总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口罩等抗疫物资紧缺,市场需求量剧增,两人遂计划采购大量口罩到门店销售。
1月21日,郭某清通过熟人介绍,以每个0.15元的进货价,从山东购买共计32万个“飘安”牌口罩。购买时,该熟人未提供这批口罩的医疗器械生产注册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等,郭某清亦知道口罩质量不过关。
22日,口罩分两批运抵深圳,郭某清、黄某鑫未核实口罩的产地来源和相关证件,且已经发现存在质量问题,仍将大部分转售给深圳当地几个药店,一部分用于公司旗下的药店售卖,定价人民币38元每包(每包20个),剩余部分则零星售卖或赠送他人。
销售当天,有顾客反映口罩非常薄、质量很差,并要求退货,药店店员及时将情况反馈给郭某清、黄某鑫,郭某清、黄某鑫仍将每包口罩降价至22元后继续销售,并对外声称该批口罩为合格医用外科口罩。
2月5日,接到群众报案后,公安机关查获了部分假冒“飘安”牌口罩,并将郭某清、黄某鑫抓获归案。经鉴定和查实,上述口罩为假冒河南飘安集团有限公司的产品,已售金额共计人民币14万余元。
法院认为,被告人郭某清、黄某鑫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 ”的商品,金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根据两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悔罪表现,法院遂作出上述判决。
对话法官
承办法官黄娟敏:本案是一起具有特殊性的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刑事犯罪,涉案商标“ ”核定使用商品类型为第10类,包括医务人员用面罩、口罩、无菌罩布(外科用)等医用产品,涉及人身安全,其生产、销售均需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核与质量检验。因此,该类商标不仅关联着特定企业与品牌的商誉,更是生产资质的保证。
被告人郭某清、黄某鑫系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二类)等资格的正规医药产品销售店铺经营者和管理者,熟悉医药产品销售规范。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两被告人不经正规渠道购入涉案口罩,不审核产品资质,在明知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情况下,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口罩共计人民币14万余元,数额较大,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之规定,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泰州市人民检察院诉王某某等59人非法捕捞、收购长江鳗鱼苗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
当收购者明知其所收购的鱼苗系非法捕捞所得,仍与非法捕捞者建立固定买卖关系,形成完整利益链条,共同损害生态资源的,收购者应与捕捞者对共同实施侵权行为所造成的生态资源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某汽车集团财务有限公司与刘某等26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起诉状示范文本助力批量金融借款合同纠纷高效立案
刘某等26人分别向某汽车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申请汽车抵押贷款,某汽车集团财务有限公司与刘某等人签署了贷款合同及抵押合同,以其购置的汽车办理抵押登记,并按照合同约定发放了汽车贷款。依法确定监护人助力弃婴实现升学梦想——郑某某申请确定监护人案
王小某出生后不久被遗弃,后被郑某某捡拾并抚养长大。郑某某夫妇曾报警求助,经公安机关多方查找,未能找到王小某的亲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身份信息。王小某就读于某校初中二年级,即将面临中考,但因亲生父母信息不明,考试报名遭遇阻碍。为此,郑某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定郑某某为王小某的监护人。李某柱等销售伪劣种子案——销售纯度不合格的伪劣水稻种子,使生产遭受重大损失
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间,被告人李某柱明知父亲李某忠(另案处理)等人自行繁育的“竹稻一号”水稻种子尚未通过国家审定,将无任何标识的“竹稻一号”水稻种子共计250余千克销售给被告人吕某,销售金额达1.7万余元。丁某、张某平销售伪劣产品案——通过网络电商平台销售低浓度农药,销售金额上百万元
2022年4月至2023年5月间,被告人丁某明知自己销售的总攻牌“草甘膦异丙胺盐”农药除草剂是不合格产品,而将不合格农药除草剂销售给被告人张某平,销售金额共计122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