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扣款行为的诉讼时效中断规则
【案情】
在张家港市人民法院执行申请执行人农行某分行与被执行人薛某、曹某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中,被执行人薛某提出异议称申请执行人时隔六年后申请执行,已超出了申请执行的期限,请求驳回申请执行人的申请。农行某分行称其通过系统从薛某银行账户扣款最后一次时间为2020年12月22日,构成申请执行的时效中断,并未超出申请执行的期限。
经查明,该案执行依据于2015年时效。农行某分行于2015年申请参与分配后,未再对剩余债权进行催收,而是通过银行扣款系统从薛某银行账户于2016年6月6日扣款200.09元、于2019年5月27日扣款43.09元、2020年5月27日扣款10.04元、2020年12月22日扣款0.18元。
【分歧】
上述银行扣款行为是否产生了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力,有两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八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银行扣款行为应视为“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产生了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力。
第二种意见认为,银行扣款也应在诉讼时效期间内行使,超出期限再扣划的,不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力。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并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八条第一款第(三)项(以下简称第(三)项)的适用上理解如下:
1.银行扣款行为产生诉讼时效中断效力不以告知对方当事人为前提。首先,作为第(三)项并列条款中的第(一)、(二)项中均明确了主张权利的意思表示必须传达到对方当事人,而第(三)项没有明确规定。从立法技术来看,如果银行扣款行为也需要将该意思表示传达给对方当事人,必然会在该项中予以规定,但第(三)项中没有规定,这说明应当不需要以告知对方当事人为前提条件。这种理解更符合立法技术规范要求和逻辑路径;其次,第(三)项系法律上的特别条款,其立法的目的在于赋予金融机构特殊的诉讼时效中断规则。如果仍要以告知对方当事人为前提,则第(三)项将没有任何意义,与立法的目的和精神不符;再次,根据《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持卡人通讯地址、职业等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书面通知发卡银行。该规定明确了持卡人有对接收银行信息保持通道畅通的义务。持卡人基于其自身的原因导致扣款信息未能接收,所产生的不利法律后果应由其自行承担。
2.银行扣款行为只有发生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才能产生中断的法律效力。首先,第(三)项是对“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的具体化释明,也就是银行扣款行为在法律上可以视为银行作为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了还款的履行请求,根据诉讼时效的基本原理,提出履行请求的时间必须在诉讼时效期间内。超出诉讼时效期间后提出的,不再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力;其次,第(三)项已是对金融机构的特殊保护,如果连最基本的扣款权利行为都怠于行使,还赋予金融机构随时扣款随时诉讼时效中断的权利,既是对诉讼时效这项法律基本制度的颠覆,更明显有违法律公平之核心价值。故认为银行扣划行为必须在诉讼时效期间内行使,超出诉讼时效期间后再扣划的,不再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力。
3.银行扣款行为不能视为“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不直接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力。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三)权利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四)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从该规定可以看出,第(一)项和第(三)项是并列关系,并非包含或重合关系,既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八条第一款第(三)项是对“(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的具体化解释,那么肯定就与“(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不同;其次,“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必须是义务明确的意思表示或者以其行为明确表示同意履行义务,不能以“默认”的形式来推定。账户内的存款被银行扣款事实上是义务人被动履行还款义务,从逻辑上不能当然地导出义务人明确表示同意履行义务。
笔者认为,只有在一种情形下可以视为“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即在银行催促义务人还款后,义务人主动向银行账户转入存款以供扣划。“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作为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应严格适用,只有满足银行已催促还款、义务人收到还款通知后仍主动存入款项到银行账户两大前条件,才能视为“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从而构成诉讼时效中断。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泰州市人民检察院诉王某某等59人非法捕捞、收购长江鳗鱼苗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
当收购者明知其所收购的鱼苗系非法捕捞所得,仍与非法捕捞者建立固定买卖关系,形成完整利益链条,共同损害生态资源的,收购者应与捕捞者对共同实施侵权行为所造成的生态资源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依法确定监护人助力弃婴实现升学梦想——郑某某申请确定监护人案
王小某出生后不久被遗弃,后被郑某某捡拾并抚养长大。郑某某夫妇曾报警求助,经公安机关多方查找,未能找到王小某的亲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身份信息。王小某就读于某校初中二年级,即将面临中考,但因亲生父母信息不明,考试报名遭遇阻碍。为此,郑某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定郑某某为王小某的监护人。孙某强、韩某平等伪造国家机关证件、印章案——依法从严惩处伪造国家机关证件、印章情节严重犯罪
被告人孙某强指使他人设立多个虚假的国家机关网站、网页,于2022年9月至2023年5月间通过维护、运营上述网站、给下线人员派发授权点、提供登录账号等方式,伙同他人伪造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特种作业操作证、特种设备操作证等共计18 700余个。练某文买卖国家机关证件案——依法惩处企业管理人员通过网络为员工购买假证犯罪
2021年3月,任职某畜牧设备有限公司管理人员的被告人练某文明知特种作业操作证需经培训并考试考核通过才能取得,仍通过网络为该公司员工购买16张伪造的特种作业操作证。2023年3月30日,某市应急管理局对该公司进行调查,当场发现该公司三名持假证人员正在从事特种作业,后查获13张伪造的特种作业操作证。案发后,练某文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被告人杨某等3人诈骗案——从严惩处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前科又再次实施电诈犯罪人员
被告人杨某曾因参与实施“虚假期货理财”类电信网络诈骗被判刑。2023年底,杨某又与被告人吁某、方某文商定利用购物平台实施网络“刷单”诈骗。方某文提供自己的银行卡及身份信息在购物网站上注册网站店铺,并办理电话卡注册网络社交平台账号添加刷单者,还将银行卡及移动支付账号密码提供给杨某使用。被告人肖某诚等2人诈骗案——从严惩处招募、利用未成年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人员
2023年5月,被告人肖某诚、洪某煌,向许某甲(11岁)、杨某甲(13岁)等人收购电话卡共计4张。之后,二人雇佣李某甲(15岁)、徐某甲(16岁),使用8部手机和4张电话卡,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多个宾馆房间内拨打诈骗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