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打假人辛某通过网络联系到辛女士,称自己是邯郸老乡,在吉林打工,说耍尝家乡的味道,向候女士购买猪蹄等熟肉,总价3000多元。
收到货后,辛某立即投诉称候女士卖的是三无产品,要求十倍赔偿,并诉至吉林东辽县法院。一审判辛某胜诉。侯女士不服,提起上诉。辽原币中院二审认为辛某够货并非生活消费,而是牟利。驳回辛某十倍赔偿的诉求。侯女士一方胜诉。并由辛某支付两次的诉讼费用。(来源:北青网)
看到这则诉讼案例,会让我们瞬间想起此前受到全网关注的“重庆职业打假人索赔案”。这两个案例几乎如出一辙,案件经过和性质极为相似。对于此前的那个案例,绝大多数网友都支持被告一方,认为原告职业打假人够货目的不纯,法院的最终判决结果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1、辛某的行为自相矛盾
辛某本身购买的就是散装熟食,并非密封式真空袋装食品。而且在购买之前辛某与卖家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对产品详情做了充足的了解。辛某依然购买,说明他接受了这种产品。
收货后以三无产品的名义要求卖家十倍赔偿,本身就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表现。
2、一部分职业打假人使打假变了味
辛某收到货后就立即索赔,这一做法充分证明他购买这些熟食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食用,而是单纯地为了索赔,牟取经济利益,这也正是一部分职业打假人的真正目的所在。
此类职业打假人实际上是以打假为幌子,通过索赔赚取不当得利。
比如曾经名扬四方的职业打假人王海,通过职业打假索赔这一途径牟取了不菲的财富。难怪会有一部分入义无友故地加入了职业打假人的大军之中。
打假原本是一种公益行为,却被一些人利用成为了其发家致富的工具。
3、此类职业打假是否合法
在此类职业打假与交通事故中的碰瓷有异曲同工之处,均属于游走在法律边缘的耍赖行为。
那么,此类职业打假是否属于敲诈勒索的犯罪行为呢?
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敲诈勒索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
辛某索要十倍赔偿是否属于非法占有,有待讨论。但其告知被害人如果不赔偿就诉诸于法院,带有一些威胁和要挟的意味。而且,这十倍赔偿舍被害人并不情愿给,很显然辛某提出的这十倍赔偿属于强行索要。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此类职业打假行为中,最起码有两条基本符合敲诈勒索罪的两大要素,基本可以归属到敲诈勒索罪的行列。只不过在近几年的此类案例中,并没有追究职业打假人的法律责任。
4、目的不纯的职业打假人是否应该存在
正如上面所述,打假是一种公益行为。而此类职业打假人让打假变了味,使打假成为了给别人带来伤害或损失的行为,违背了打假的初衷。
由此可见,以谋取个人私利为目的的职业打假人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应该获得支持,但是,对于一些目的不纯的职业打假行为和打假人,应该坚决抵制。而且,要通过法律层面的干预来制止此类恶意打假行为。
不知大家对此类职业打假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呢?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泰州市人民检察院诉王某某等59人非法捕捞、收购长江鳗鱼苗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
当收购者明知其所收购的鱼苗系非法捕捞所得,仍与非法捕捞者建立固定买卖关系,形成完整利益链条,共同损害生态资源的,收购者应与捕捞者对共同实施侵权行为所造成的生态资源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依法确定监护人助力弃婴实现升学梦想——郑某某申请确定监护人案
王小某出生后不久被遗弃,后被郑某某捡拾并抚养长大。郑某某夫妇曾报警求助,经公安机关多方查找,未能找到王小某的亲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身份信息。王小某就读于某校初中二年级,即将面临中考,但因亲生父母信息不明,考试报名遭遇阻碍。为此,郑某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定郑某某为王小某的监护人。“挂床住院”不诚信,产生费用应自担——喻某诉李某等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
2021年5月某日,李某驾驶小型越野车与停放在路边的轻便二轮摩托车及坐在车上的喻某发生碰撞,造成喻某受伤、车辆受损的交通事故,交警部门认定李某负全部责任。喻某受伤后先后四次住院治疗,共住院801天。事故发生前,李某在某保险公司投保了“交强险”和100万元的“商业三者险”。喻某因与李某、某保险公司就赔偿事宜未达成一致,遂诉至法院请求判令李某、某保险公司赔偿各项损失60余万元。练某文买卖国家机关证件案——依法惩处企业管理人员通过网络为员工购买假证犯罪
2021年3月,任职某畜牧设备有限公司管理人员的被告人练某文明知特种作业操作证需经培训并考试考核通过才能取得,仍通过网络为该公司员工购买16张伪造的特种作业操作证。2023年3月30日,某市应急管理局对该公司进行调查,当场发现该公司三名持假证人员正在从事特种作业,后查获13张伪造的特种作业操作证。案发后,练某文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被告人肖某诚等2人诈骗案——从严惩处招募、利用未成年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人员
2023年5月,被告人肖某诚、洪某煌,向许某甲(11岁)、杨某甲(13岁)等人收购电话卡共计4张。之后,二人雇佣李某甲(15岁)、徐某甲(16岁),使用8部手机和4张电话卡,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多个宾馆房间内拨打诈骗电话。被告人余某诈骗、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等案——从严惩处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斩断其人力输送链条
2018年下半年,被告人余某伙同他人在柬埔寨王国西哈努克港市盛威园区成立巨星娱乐公司(又名永兴娱乐、永旺娱乐),逐步发展成为300余人参与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集团。丁某、张某平销售伪劣产品案——通过网络电商平台销售低浓度农药,销售金额上百万元
2022年4月至2023年5月间,被告人丁某明知自己销售的总攻牌“草甘膦异丙胺盐”农药除草剂是不合格产品,而将不合格农药除草剂销售给被告人张某平,销售金额共计122万余元。